近年来,地板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同时明码实价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强烈,在“五一”这场大型的促销活动中,连续不断的优惠价背后蕴藏的“潜规则”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五一”前后连续不断的优惠促销景象背后,京城家居市场中,“标虚价,折后卖”以及“折扣见人下菜碟”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就是说,同一产品在不同家居城,标签上价格不统一,实际售卖价格更是因消费者的砍价水平而定,参差不齐。

消费者距离最终售价仍旧存在“沟壑”

商家的定价、调价和折扣力度都被监管,定价有依据,折扣有规律,消费者最终在店内看到的“标价=售价”,遇到特定时段推出优惠,也是透明公开,这才是“明码实价”最理想的状态。如今,部分品牌在“标价”和“售价”上玩起了猫腻,并未将“明码实价”实施到底,产品标价≠最终售价的情况正在发生。

走访中,面对相同的询问,地板商家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某地板品牌导购表示,标签上是9折的价格,一般不变,但平常很少按标价卖,每个周末或特殊节假日都会另有折扣;而某知名地板品牌的价格则相对简单,导购称,价签标价已经是8.5折后的价格,平常都按标价卖,只有特殊节假日才会在“标价上再打折”。

可见,标签上的价格是不是实价,不一定。折扣多而杂考验算术能力买家居产品成“世界上最熬人的事”。他们表示,商家的折扣都不一样,不仅要挑样式,还得做笔记、算账、砍价,脑子里都乱了。另外,他们发现,工作日、周末和特殊节假日,同一品牌的折扣相差不少,不想花冤枉钱,还是得花把子力气,多逛多算多比较。至于“明码实价”,夫妇俩直言,听说过,但这半个多月逛遍了京城大小家居卖场,很少有商家按“标价”卖,而且有些品牌在不同卖场的标价和折扣都不相同,再加上各种返券、签售,最终价格哪里划算,还得根据各种情况,自己算。他们感觉,买地板等家居产品,“是世界上最熬人的事情”。

商家在产品价格上玩猫腻屡见不鲜

标价即售价,明码实价买东西。对于品类繁多的地板等家居产品来说,如此简单直接的购买方式,的确可免去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折扣心理战”,让人省心省力。此外,明码实价的实现还能避免地板商家报价虚高、折扣不一以及不打折就卖不出货等令买卖双方纠结已久的本质问题。

标出“实价”但从不按照实价成交,“标价”基础折上折随时可见,同一品牌不同卖场折扣不一等现象,令原本让家居消费更简单的明码实价计划遭遇阻滞。“标价即售价”的实现的确能帮消费者和商家解决许多问题,但在实操阶段存在困难。比如,一个成熟地板品牌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有几万件有余,如果将每件产品的原价和折扣价都统一上报管理,费时费力,也容易出现错漏。而另一个施行明码实价的品牌则称,品牌内部价格管理体系如果是健全而严谨的话,随时上报新品价格,也并不那么难,关键看品牌的决心。

此外,有一些地板商家在“标价”上玩猫腻,悄悄抬高,再给出大力度折扣,这一行为屡见不鲜,其实性价比未必高,但消费者愿意跟风,这令愿意推行明码实价的品牌很无奈。若不跟着加大折扣,会在短期内失去部分消费者。

小编推荐

地板行业:行业“潜规则”大盘点


地板安装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的消费者的不满,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对于地板品牌的信任度。

商场充当保护伞

个别商场为了铺位出租的局部经济利益,招入无地板生产许可证的个人、个体户销售地板,无质量信誉及售后服务保证,商场充当了不合格地板的“保护伞”。提醒消费者,要看准经销商是否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地板生产许可证,是否具备生产经营地板资质。

质量检验报告不合规范

质检报告不是原件,或复印件无质检部门确认的红印章。提醒消费者,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只有本批次的有效,行业一般半年内的质检报告视为有效。有的地板经销商将虚假荣誉证书挂在店内抬高自己身价。提醒消费者,要看证书颁发单位机构,更要看产品质量。

各大功能“神乎其神”

一些地板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片面夸大产品性能,大肆宣扬地板可以防水、防虫、抗菌、防火、绿色环保、健身等内容。提醒消费者,要求经销商将承诺内容写入销售合同之中,日后可据此维权。

国产进口“含糊不清”

以国产的产品冒充进口的产品,以普通的产品冒充名牌产品,甚至用劣次品充当合格品。提醒消费者,进口产品要看进口报关单,合格产品要看质检报告。

售后服务增“花样”

送货上门却只送到大门口,进院要收费,上楼要收楼层费;名为免费保养地板,实则推销地板蜡、地板油精。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明白合同具体条款项目,注意收费与免费范围。地板生产企业或经销商为省钱雇用非正规安装人员。提醒消费者,地板行业一般要求谁的产品谁去安装,没有安装队伍的产品最好不要买。

合同里玩文字游戏

用不规范合同确定一些霸王条款,如有的经销商承诺“30日内自由退货”,却在合同中不说明退定金还是退全额货款。提醒消费者,在与经销商签合同时要注意各项条款内容,不要盲目签字、交款。

走进:地板行业行业三大潜规则


随着地板在家庭装修中的广泛应用,有关地板的投诉开始大幅度上升。日前,对实木地板市场进行了调查,并披露地板行业三大“潜规则”,提醒广大消费者,避免掉进无良商家的陷阱中。

据有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地板标识不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木地板木材名称标识错误;二是部分商品仅标识木材名称的俗称。

一些地板商为吸引客户,将普通木材地板冠以奢华、高级的木材名称,以牟取暴利,这是商家的惯用伎俩。此外,通过混淆木种以提高销售价格,是商贩最主要的欺骗手段。实木地板分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每个等级价格相差10%至15%,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为不良商家提供了以次充好的机会。

人们在挑选木地板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地板的耐磨度、甲醛释放量、花色款式等问题上,而对踢脚板、地板胶、地板垫等配件的环保问题却不太重视。木地板的配件和辅料选择不好,也有可能埋下隐患。很多商家将地板配料、辅料通过与地板搭售的方式蒙混过关,这也成了家装的环保隐患。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地板时,不要只注重木地板的品质而忽略辅料的质量与环保。

给60平米的房子装修,却要用掉70平米的木地板,这是很多消费者装修时遇到的问题。木地板实际铺装的面积与包装箱上标注的面积会有出入,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不法商家的圈套中。此外,有的商家还在实木地板的面积上玩伎俩。按行业规定,市民购买地板时只需测算面板的面积,但有少部分不良商家则会算上地板企口,也就是接缝处槽的面积。

因此,消费者购买木地板时,最好让商家在销售合同或定金收据上注明商品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