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标低折”已经成为地板市场上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地板市场上也出现了诸多“无促不销”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得不让部分消费者怀疑这价格水分到底是有多少。因此,部分消费者也在呼吁市场需“明码实价”。

虚标高价成为行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明码”是商家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必须公开标示价格;“实价”是指根据成本、合理利润以及市场竞争状况计算出的“不注水”的实际交易价格。明码实价实行之后,所有商家将使用统一的价签,按标价与消费者进行结算,不接受任何讨价还价的行为。

小编了解到,长久以来地板行业没有广泛施行明码实价和明码实折有其原因,这个秘而不宣的行业规则维系着薄弱的厂商关系,但这也严重地阻碍了地板产业社会化、信息化和电商化的进程。

如果说高标低折是一种行业惯例的话,那么产品信息和标准的非透明化往往成为消费投诉的罪魁祸首,而导购和服务系统的非规范化又加剧了这种情况。地板行业作为习惯上被认为的低频关注度行业,而通常的新闻报道往往被“质量门”等负面事件充斥,这无疑将地板行业推向了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的不利境地。

长期促销战术乏力明码实价才是正道

地板零售价格普遍虚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成本和低效率所致,显然这无论于行业健康发展,还是于商家于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为了提高效率,很多商场和商家的惯用方式是“爆破营销”,甚至已经将促销常态化。爆破营销短期内或对业绩提升有效,但长期而言对品牌损害很大。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表明,价格内战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民族品牌的全军覆没。因此,明码实价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诉求。

编辑推荐

地板行业:行业“潜规则”大盘点


地板安装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的消费者的不满,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对于地板品牌的信任度。

商场充当保护伞

个别商场为了铺位出租的局部经济利益,招入无地板生产许可证的个人、个体户销售地板,无质量信誉及售后服务保证,商场充当了不合格地板的“保护伞”。提醒消费者,要看准经销商是否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地板生产许可证,是否具备生产经营地板资质。

质量检验报告不合规范

质检报告不是原件,或复印件无质检部门确认的红印章。提醒消费者,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只有本批次的有效,行业一般半年内的质检报告视为有效。有的地板经销商将虚假荣誉证书挂在店内抬高自己身价。提醒消费者,要看证书颁发单位机构,更要看产品质量。

各大功能“神乎其神”

一些地板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片面夸大产品性能,大肆宣扬地板可以防水、防虫、抗菌、防火、绿色环保、健身等内容。提醒消费者,要求经销商将承诺内容写入销售合同之中,日后可据此维权。

国产进口“含糊不清”

以国产的产品冒充进口的产品,以普通的产品冒充名牌产品,甚至用劣次品充当合格品。提醒消费者,进口产品要看进口报关单,合格产品要看质检报告。

售后服务增“花样”

送货上门却只送到大门口,进院要收费,上楼要收楼层费;名为免费保养地板,实则推销地板蜡、地板油精。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明白合同具体条款项目,注意收费与免费范围。地板生产企业或经销商为省钱雇用非正规安装人员。提醒消费者,地板行业一般要求谁的产品谁去安装,没有安装队伍的产品最好不要买。

合同里玩文字游戏

用不规范合同确定一些霸王条款,如有的经销商承诺“30日内自由退货”,却在合同中不说明退定金还是退全额货款。提醒消费者,在与经销商签合同时要注意各项条款内容,不要盲目签字、交款。

地板“明码高价”成潜规则 消费者疲于应付


明码高价,消费者疲于应付

由于价格不透明,消费者常常为购买地板的事心烦不已。“跑了一个星期的建材市场都没买到合适的,总觉得太贵,被坑了。”有消费者抱怨道,回顾整个购物过程,对比了多家,总觉得商家报价的水分太足,无论是几十元还是几万元的产品都需要砍价才能最终敲定,虽然大多数产品都明码标价,但最终的成交价却仍需再议。这不仅增加了购物时间,还变相增加了购物成本,“如果会砍价还好,不会的话肯定吃亏”。

事实上,在购买地板乃至家居建材产品过程中,遭遇类似经历的不乏少数。“进卖场,最累的就是和商家讨价还价,最烦的就是货比三家,跑了一圈下来才发现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有消费者如是说,有些商品标价惊人,而如果会砍价,实际成交价可以打半折,甚至更低。

明码实价,厂商有心无力

一直以来,地板终端销售的惯用方式是:高标价、低折扣,促销泛滥。这样的销售模式,使得同一产品在终端市场的价格体系十分混乱,面临同城不同价、价格悬殊巨大等畸形市场交易问题。特别是一些个性化高值产品,本身的装饰性能与使用价值突出,如若无法制定统一合理的市场销售价格,极易产生“天价地板”,长此以往,动摇商家的品牌形象及诚信根基。

“明码实价”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亦为发展之必然趋势,但地板厂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有心无力。地板产品同质化太过严重,价格战激烈残酷,执行明码实价就等于将价格公之于众,虽对消费者而言是件好事,但这一底牌一旦被竞争对手获知,并以更低价格面市,对销售的打击是致命的。

厂商和消费者的想法都有道理。长期以来,地板等家居建材产品价格体系混乱,商家乱标价的现象十分普遍,让消费者对价格捉摸不透。同时为了顺应消费者的砍价心理,商家制造足够的砍价空间,去迎合消费者。久而久之,商家打折促销的风潮越来越盛,直至达到“无促不销”的境地。因此,地板行业要想明码实价,前提是必须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让价格战回归理性。

走进:地板行业行业三大潜规则


随着地板在家庭装修中的广泛应用,有关地板的投诉开始大幅度上升。日前,对实木地板市场进行了调查,并披露地板行业三大“潜规则”,提醒广大消费者,避免掉进无良商家的陷阱中。

据有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地板标识不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木地板木材名称标识错误;二是部分商品仅标识木材名称的俗称。

一些地板商为吸引客户,将普通木材地板冠以奢华、高级的木材名称,以牟取暴利,这是商家的惯用伎俩。此外,通过混淆木种以提高销售价格,是商贩最主要的欺骗手段。实木地板分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每个等级价格相差10%至15%,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为不良商家提供了以次充好的机会。

人们在挑选木地板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地板的耐磨度、甲醛释放量、花色款式等问题上,而对踢脚板、地板胶、地板垫等配件的环保问题却不太重视。木地板的配件和辅料选择不好,也有可能埋下隐患。很多商家将地板配料、辅料通过与地板搭售的方式蒙混过关,这也成了家装的环保隐患。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地板时,不要只注重木地板的品质而忽略辅料的质量与环保。

给60平米的房子装修,却要用掉70平米的木地板,这是很多消费者装修时遇到的问题。木地板实际铺装的面积与包装箱上标注的面积会有出入,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不法商家的圈套中。此外,有的商家还在实木地板的面积上玩伎俩。按行业规定,市民购买地板时只需测算面板的面积,但有少部分不良商家则会算上地板企口,也就是接缝处槽的面积。

因此,消费者购买木地板时,最好让商家在销售合同或定金收据上注明商品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文章推荐